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能量的使用
引言:能量的本質
- 核心問題:如何有效增加我們生命中的能量?
 - 能量的定義:能量即是「意識」,也是可以使用的「動量」。它與「行動」息息相關,是創造實相的根本動力。
 
第一部分:能量的核心本質與身體的運作
- 
身體即電池的比喻:
- 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顆充滿電力的生物電池,體內的酸鹼值與電解質是其基礎。
 - 科學證明:人體可以直接點亮燈泡,證明身體就是一個發電體。心臟如同一個電動的震盪器,驅動全身的能量流動。
 
 - 
能量運作的關鍵原則:
- 電壓而非電量:能量的有效性取決於「電壓」(質),而不僅僅是「電量」(量)。電壓不足,即使電量尚存,也無法啟動功能(如遙控器電壓不符)。
 - 手機電池的比喻:能量在低電量時消耗速度會急遽加快。這解釋了為何人在疲憊時,體力會突然崩潰。
 - 首要之務是「充電」,而非「提升頻率」:擁有充足的電能是提升頻率的前提。專注於為自己充電,頻率自然會提高。
 
 
第二部分:四大充電法則——身、受、心、法
- 
概念來源:引用佛法的「四念住」,將其詮釋為四個主要的能量來源或「發電器」。
 - 
身 (身體的充電) – 物理層面:
- 飲食:食用健康、潔淨、讓自己感覺舒服的食物。
 - 睡眠:少量多餐、分段睡眠,隨時補充能量。不吃早餐是嚴重的能量耗損。
 - 環境:避免使用會干擾能量場的物品(如鋁製品、過多金屬寢具)。
 
 - 
受 (感受的充電) – 情緒層面:
- 喜悅是最好的燃料:快樂與喜悅是強大的能量來源。多做讓自己開心的事。
 - 感官輸入:
- 聽覺:聆聽能讓自己感到幸福、柔美的音樂。
 - 嗅覺:聞到舒服、喜歡的氣味。
 - 視覺:觀看開放性的火焰或多曬太陽(光即是電)。
 
 - 行動與情緒:情緒(如憤怒)是行動的動量,需要被表達而非壓抑,因為行動才能帶來能量。
 
 - 
心 (心智的充電) – 精神層面:
- 心智是最大的能量來源:透過放鬆、冥想,讓內在心智的巨大能量流進來。
 - 自我催眠:
- 語言和念頭本身就是能量。不斷對自己重複正面的肯定語句(如「我是豐盛的」、「我很棒」),就像廣告一樣,會將信念植入能量場,產生實質效果。
 - 要警惕無意識的負面催眠(如 sürekli地想著「我生病了」)。
 
 
 - 
法 (存有的充電) – 靈性層面:
- 連結內在:這是最深層次的充電,指連結到自己最根本的內在「存有」(Being),直接從生命源頭獲取能量。
 
 
第三部分:進階能量技巧與人際互動
- 
橋接信念 (Bridge Beliefs) – 融合他人能量:
- 原理:你無法直接使用他人的能量,但可以透過建立「信念的橋樑」來融合。
 - 方法:在他人身上(尤其是讓你感到衝突的人)找到與你「極其相近」的共同點或特質,以此為連結點,就能將對方的能量與智慧引導過來為你所用。
 - 目的:將人際關係從能量消耗的戰場,轉化為能量融合與學習的道場。
 
 - 
放電的重要性:
- 除了充電,也要釋放身體中不必要的靜電與干擾能量。
 - 方法:赤腳走路接觸大地、在溪水中泡腳。
 
 
第四部分:能量失調的成因與實用建議
- 
能量失調的表現:
- 矛盾信念:內心持有兩種衝突的信念,會造成能量「短路」,是能量嚴重損失的原因。
 - 害怕使用能量:可能導致能量向內攻擊(如羊癲瘋)或主體能量不足(如產生次人格、失憶)。
 - 老化與疾病:身體的老化與疾病,本質上是長期電量不足的結果。
 
 - 
馬斯克維持高能量的10個法則 (摘要):
- 永不貶低自己。
 - 不活在他人評價裡。
 - 不猶豫,先行動。
 - 不回顧過去的錯誤。
 - 遠離消耗你能量的人。
 - 專注於愛自己,而非期待他人。
 - 避免負面、恐怖的資訊。
 - 多接觸偉人勵志故事。
 - 遠離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人事物。
 - 多曬太陽。
 
 
結論:成為自己能量的主人
- 生命的目的: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有意識地使用能量。
 - 整合與超越:真正的智慧不是排除負面,而是超越對立,看見正與負都來自同一個能量源頭,並將其整合、為己所用。
 - 終極法則:全然地贊同自己,與更深的內在連結,你就能使用更浩瀚的能量。
 
小編推薦博客來書籍
博客來-漫遊前世今生:超靈七號系列一 | 博客來-穿梭幻相實相:超靈七號系列二 | 博客來-時間預言:超靈七號系列三 | 博客來-賽斯早期課 7  | 博客來-賽斯早期課 8  | 博客來-賽斯早期課 9 
————————-
【查老師的導讀文】
The post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能量的使用 – 2025.11.01(上/下)多次元創想遊樂場 查叔講創造力/與查叔叔互動 #身心靈 #賽斯書 #賽斯資料 #賽斯心法 #能量強度與深度 #能量的使用 first appeared on 美國新時代基金會 洛杉磯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