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受到創傷,有強烈的情緒身心失衡,也就踏上了追求真實的修行的路。 楊定一博士舉辦 2024「心,向前行」的共修,有一個很重要的動機是希望幫助這些朋友把情緒和身心各層面的能量結打開,化解追求真實路上的阻礙。 有些朋友也許認為自己的人生很平順,也可能不那麼在意情緒身心方面的障礙,或者他更重視理論和理性全面的打開,對這些朋友,這一次的共修會有幫助嗎?楊定一博士會從他的觀點,將這個題目再說得更清楚一些。

0:21 博士 你在對大家說明 心 向前行 共修的時候
0:27 你也提到 今年會有這共修 是因為 你一再遇到許多朋友
0:33 他受到創傷 有強烈的情緒 身心 的失衡
0:39 你希望能夠幫助這些朋友 把這些結打開
0:44 化解他們追求真實路上的阻礙 我想 有些朋友會想知道
0:51 如果這次的共修 是為了這樣的朋友 那對於像他
0:57 他可能覺得自己人生很平順 或是他覺得 情緒身心方面的障礙
1:04 對他並不重要 他在意的 他重視的 是理論上 理性上 一個全面的打開
1:13 這樣子的話 這一次的共修 對他這樣的朋友 有幫助嗎
1:18 謝謝
1:25 你問的 你講的 其實是正確的 確實有這個經過
1:32 你也聽過我這麼說 在出差當中 碰到許多朋友
1:38 上百 上千 的 假如這幾年來 那是數不完的 上千的
1:44 至少這兩年 幾百位 碰到這些朋友
1:49 就讓我有深深的體會 就是我們人
1:54 還是一個感情 一個情緒 有感受的 這種動物
1:59 或是眾生 所以 我們首先 要從這上面著手
2:05 也因為如此 把我 許多我們本來安排工作
2:10 有一個順序 你也聽我說過 本來要集中在中道
2:17 為中道 做一個說明 我指的中道 是 站在這個
2:23 彌勒佛 未來的佛 未來的基督 所帶來的這個妙勝智
2:29 Noble Wisdom 站在這個角度 再進一步打開 或是 你也聽過我說
2:36 對這個題目 徹底的療癒 Radical Healing 也是特別感興趣
2:42 還有死亡的題目 你也聽過我 說已經有一段時間都在準備
2:50 我也請我們Dr. Jan Martel Martel博士
2:55 走到前面 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 那臨時踩了一個煞車
3:00 也就是想把這個 關係 感情
3:05 關係 還不光是人跟人 人跟事情 人跟世界
3:11 人跟一切 中間的互動 互動關係 我想把這個題目
3:18 首先先打開 因為我們人 每一個人 都含著
3:24 充滿感受 感情 的動物 所以在這方面
3:29 充滿了困難 有矛盾 摩擦力存在
3:36 那這些問題啊 假如沒有從根解決 其實我們也
3:41 對人生走不出來的 表面上走出來 其實下個瞬間
3:48 你試試看 也就 也就跳回到這個 這個陷阱
3:54 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 來回答你的問題
4:00 也就是說 假如一個人 他沒有 這種創傷
4:06 或是 他跟這個世界的關係 跟其他人的關係
4:11 這方面 過去沒有一些 沒有一些很深的疤 其實話講回來
4:18 我們今天也不會碰面 其實
4:23 沒有誰 這個世界沒有 沒有什麼人 你可以說
4:29 是專門對這個 真實 現實 從理論上的層面
4:35 感興趣 而且是從這個 理性 或是從 頭腦的層面
4:41 想了解 現實 真實怎麼來的   因為首先 它不是靠資訊
4:47 不是靠知識 可以回答 得到答案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
4:54 一般人 對這方面的 題目感興趣 它不是一個 單單純純一個科技
5:00 或科學的題目 一般 我們去追求 追根究柢
5:05 把一件事情打開透明 這樣 倒不是這樣子 一般 對這個題目 本身感興趣的朋友
5:12 其實 他在種種的其他層面 感覺好像 我常常用英文
5:18 講說有一個 lack lack something 好像缺少了什麼
5:23 少了什麼 好像他在找一個層面
5:28 表面上好像是在追求理論 好像是追求真實 好像是追求這個題目 好像在追求一個物理的題目
5:35 其實 嚴格講 他其實在找的 你曉得 講到最後 是
5:41 在找一切 在找他真正的自己 也可以講說 在找神
5:47 在找主 在找他的本性 像前 幾個禮拜
5:52 我們聽 Rachel 澳大利亞 澳洲的朋友 有ALS
5:59 這個漸凍症 那我也提到這個 以前有很 出名的物理專家
6:05 黑洞的專家 Steven Hawking 你看 他表面上是 站在物理 數學
6:11 那沒有話講 他是 可以說內行再內行 影響到全世界
6:17 他的一些看法 一些理論 但是 假如跟他接觸 就會發現
6:23 那也有 許多人跟他接觸 發現 其實 走到最後
6:28 他在追求的問題 是更大的 他在追求上帝
6:33 在追求靈性 他已經把物理 跟靈性的問題
6:39 完全綁在一起了 變幾面一體了 那 過去
6:45 有種種的物理家 譬如說這個 (Werner) Heisenberg 那一談 談不完的
6:51 其實 用很多層面來看 他們 解答的問題
6:57 或是他們的 理解 他們的解釋 他們解釋的方式 解釋的角度
7:03 其實 也是離不開 一個更深的 宗教或靈性的問題
7:09 幾面一體 一般會追求 這個問題 你不用擔心
7:15 其實他 在他腦海裡面 有個上帝的題目 他想問
7:20 或是反過來 在問 想知道 ”我” 是誰 Who am I?
7:27 想知道自己 透徹 徹底 了解自己是誰 其實
7:33 一談下去 自然就走到 靈性的層面 一個 走到另外一個軌道 一個絕對的軌道
7:41 倒不是 他在這個 3D 到處尋 到處看 到處摸
7:47 可以把這個問題找出來 其實他心中也知道 他這個追求 跟一般人追求
7:53 一個科技的問題 或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 是不一樣的 你不相信的話
7:59 你可以 多接觸 光我們在這個圈子裡面 你看有多少 醫師也好
8:05 就是護理 護理的朋友 有這個醫療相關的朋友
8:10 物理相關的朋友 科學相關的朋友 還不用講其他
8:15 經濟的專家等 其實你仔細跟他們談 對他們
8:21 問題不是那麼單純 我們在講這個妙勝智 Noble Wisdom 想把這個打開
8:28 好像是一個理論的題目 他其實 他在追求的是 遠遠比這更深的
8:34 比這更廣 在一個不同的面積 他們在找 只是他沒辦法
8:41 還沒有想出來一個方法 把他的問題可以用
8:46 很具體 用很客觀的方式 把它表達出來 所以
8:51 講到最後 我們用一個字 譬如說真實 或是現實
8:56 reality 真實英文 通常我用truth 用這些字來表達
9:04 就是因為 他沒辦法 把它具體化 把它描述清楚 所以就用這些話
9:10 這些字來套上去 而且 因為過去嘛
9:15 因為是在扮種種的 很理性的角色 你 科學家 當然 我過去也當過科學家
9:23 一定要用根據 依據 來跟別人溝通 不是用生物
9:28 就是化學 或是物理 數學 在跟別人談 所以你當然
9:34 會想把一個問題 用你過去的專業所得到的 所累積的語言
9:40 累積的知識 用這種方法 你最順 對你是最順的 最熟悉的
9:46 熟練的方式來表達 一定是這樣子 你是物理家
9:51 你可能就拿一個物理相關的問題 其實你最後在找的 其實就是我們在講的
9:57 你看從黑洞 黑洞談到意識 意識的層面 接下來還可能問
10:03 這個黑洞 就像當時 Stephen Hawking 在問 意識 或者是資訊
10:09 可不可能它會把它壓縮 透過這個黑洞 這個從我的看法上 完全是一種
10:16 是一種意識層面的 靈性層面的一種追求 過去中間有一個互動
10:22 在我們《奇蹟》這本書 也有把它打開 所以 我不曉得這樣子講
10:29 你 是否可以接受 也就是說 我現在講的 沒有什麼單純
10:34 追求真實或現實這個問題 或是想把靈性打開 當作一個研究的題目
10:42 這個是不可能的 也沒有這回事 只要參加這個圈子 而且可以有耐心聽
10:50 耐心聽我這樣分享 我們你看好多 29個作品
10:56 有聲作品等 他可以有耐心研究 一本一本去看 或是很多本感興趣
11:03 甚至感覺有點來不及 想趕著去看 想趕著去研究 其實 不光是受到感染
11:11 受到我們這裡感染 對這個題目受到感染 其實 他本來就在找這個題目
11:16 是顛倒的觀念 他本來就在找這個題目 表面上好像是
11:21 你我大家吸引過來 我常常講說 把你們大家
11:27 把你我”騙”進來 ”騙”到這個圈子 ”騙”到這個彌勒佛 基督的圈子裡面
11:33 受到這個 它的場 它所建立的這個神聖的空間
11:38 表面上好像是這樣子 是我把你pull 把你拉進來 但是我講很坦白
11:44 其實也沒有這回事 你本來就ready 你本來在某一個層面
11:49 也許在潛意識的層面 老早 對這個題目 過去有接觸過
11:55 過去有感興趣 所以聽到一個字 一個trigger 把你調動進來
12:00 把你調動你的興趣 讓你感興趣 你不曉得興趣怎麼來的
12:06 對不對 就感覺很熟悉的一個題目 一個話題 所以你才會想參加
12:13 種種我們的活動也好 或是問種種的問題 表面上對你
12:19 可能 假如 你是有物理的背景 有理論的背景 種種的某一個理論的背景
12:25 某個學問的背景 你可能從那個角度 從你認為應該問的角度
12:32 為頭腦嘛 讓頭腦可以解釋 可以解釋為什麼 你會對這個題目感興趣
12:38 因為頭腦不喜歡什麼叫做 不理性 頭腦認為自己是非常理性
12:45 有頭有尾 樣樣都有依據 有根據 而它最怕的
12:51 我們頭腦最怕的是信仰 只要碰到有一個層面
12:57 不理性的層面 沒辦法解釋的層面 比如我們在講絕對的層面
13:03 absolute的層面 就是從有限 看無限 無色無形
13:08 或是永恆的層面 頭腦沒辦法去 去捕捉這些觀念
13:14 所以它會 拒絕 會 帶來一些抵抗
13:20 所以要頭腦可以接受 它一定要 一定要符合
13:25 符合它自己的一套邏輯 就是二元對立 有限的一套邏輯
13:31 這樣的話 頭腦勉強可以接受 這其實可以說是
13:37 有點 我們在騙自己 騙這個小我 讓這個小我可以接受
13:43 還不是我這裡在騙你 我是用一個比喻 半開玩笑 這樣子講
13:48 其實是你自己 自己引導自己 你 自己 是在講
13:53 全面的自己 大的自己 大的S Self 引導
13:59 帶著 拉著手 拉著誰 拉著小我 小的s self 這個我
14:05 ego 小我的手 帶著走 “騙” 進來 是這樣子
14:11 所以 這個可能跟你想的 不是那麼單純 所以我們現在去區隔
14:18 譬如說區分成 有些朋友 他有過去的受傷
14:24 有種種的 心理上有結 有疤 有這個損失
14:30 這個失落 是非常嚴重的 你說 表面上好像是為這個群
14:35 其實 no no 我們每一個人 都一樣的 每一個人都受過創傷
14:41 你記得 我不斷講 只要我們生到這個世界 沒有一個人
14:47 還不用說等到我們走 就是現在我們看到今天 不管是年輕年紀大
14:54 沒有一個人沒有受過傷 沒有一個人不在一個萎縮 contracted state
15:01 萎縮的狀態 在看這個世界 在體驗這個世界 不可能的 因為本身
15:08 我們這個生命 我們在這個世界 在這個人生 是靠摩擦力
15:14 你要有摩擦力 對話本身就帶來摩擦 一個念頭也是摩擦
15:21 它是透過比較 比較 就是摩擦 透過這種分別
15:28 二元對立 比較的一套邏輯 才可以 才可以生存下去
15:34 所以它本身 by definition 我常常在講 就是按照它的 本來的定義
15:40 就是回到 這個世界 本來就有摩擦力 摩擦 就是會帶來受傷
15:47 帶來不理想的一些互動 給我們 好像對我們的希望 渴望
15:54 我們的渴求 會落一個空 會達不到我們的期待
15:59 你看 我們 上禮拜 上禮拜 才談 就是我們其實 是我們這一生 全部 一切的習慣
16:06 其實 它本身就像一種癮 一種上癮的一個狀態
16:12 一個craving 就是 我們 樣樣都放不過 我們連一口氣 連一口呼吸
16:20 都放不下 都放不過 那達不到我們的渴望
16:26 我們的要求 我們的需要 需求 需要 我們通常講需要
16:31 其實也就是一種渴望 什麼東西需要 對不對
16:37 我們假如在講生理上 身體上 需要什麼 其實講來講去 也是一種癮
16:42 也是一種上癮的觀念 其實我們對糖 對鹽 對樣樣 對一口呼吸
16:49 其實都是這樣子 都是放不過 我們非要 非得不可 那假如得不到
16:55 就有失望 失望 就身體不舒服 達不到我們的期待
17:02 那當然 就是進入一種萎縮的狀態 當然感受是不好過
17:08 那假如 隨時拿到 你記得上禮拜 我們上禮拜 我們還在談
17:14 我們談這個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 即使 我們好像表面上滿足了
17:21 我們本來期待 dopamine 多巴胺 在身上釋放 讓我們有快樂
17:27 有這個 在追求一個期待 那 達不到 失望
17:32 達到了 就馬上就又適應了 就這個享樂
17:38 這種追求 就好像滿足了 那接下來 我們又去找別的追求
17:45 這是一連串這樣子 這是每一個人 這不是少數
17:51 我們在講說 我一路碰到 出差 等 是 剛剛好
17:57 相反是 出差的時候 碰到這些朋友 讓我深深的體會
18:02 我們的人生是離不開 創傷 離不開 感受 感情 關係上 中間的
18:08 不順的 所帶來的一些 一些受傷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處境
18:14 不是少數人 那 這少數人 我反而 每一次 我在路上 跟他們
18:20 這些朋友 分享 我認為就是 要把它當作恩典 你現在不要看你現在受傷
18:27 這種受傷 是你最大的恩典 這些受傷是必要的
18:33 創傷 必要的受傷 什麼意思 因為透過這些受傷 創傷
18:38 表面上別人看到是 很同情的 為你難過 或是你可能身體的
18:45 一些狀況 像我們的Rachel 過去從來沒接觸宗教 從來沒有接觸這方面的追求
18:51 這方面的題目 很不幸 怎麼會碰到那麼嚴重的疾病
18:56 但是你站在整體來看 也就是因為 碰到這些不順的一些經過
19:04 好像生命或是宇宙 非要逼你 做一個迴轉
19:09 而且這回轉是大大的回轉 是往內 在做回轉
19:16 是往你自己在投入 這樣 讓你了解 希望你了解
19:22 到底什麼是生命 而 你 我 到底是誰
19:27 我們在扮什麼角色 這生命 怎麼來的 這種回轉 不要小看
19:33 只要一個人 往這方面追求 你可能就是
19:39 說不定就沒有回頭路了 生命本身會安排你啊 所碰到的人
19:44 接下來 你這一生 你的命運 會跟別人 跟過去
19:49 過去的你 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了 遠遠的不一樣了
19:55 會打開另外一條路 而這一條路 我敢這麼說
20:00 也就是你這一次來 這一次想走上去的 走上這一條路的
20:06 這才是真正我們來這生的目的 那反過來 一個人樣樣都順
20:13 其實你講這個順 是在感受層面 就是我們認為
20:19 在這個心情 或者人跟人中間的關係 跟親密的人關係中間 還沒有受到那麼大的一個
20:26 沒有那麼大一個傷口 可以說是小受傷 還沒有大的受傷 其實 你曉得反過來
20:34 又用更高的層面來看 可能他會慢幾步
20:39 他會做這種追求 可能是 下一步的事
20:46 因為都很順嘛 他當然不需要在這方面 著手 花時間投入
20:52 但是 早晚 還是會痛苦 早晚 還是會碰釘子
20:59 不可能沒有 在這人生 人生本身是痛苦組合的
21:05 你說怎麼可能不會碰到 只是早晚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 這麼說
21:11 可能就慢幾步 其實 也沒有關係 比如說 我們 像我們這圈子裡面 好多年輕人已經對生命的價值
21:19 他已經有點嘗到 知道這一生 別人 媒體
21:25 大家 社會 重視的一些優勢
21:31 追加的一些價值 很多年輕人看到 這跟他好像沒有關係
21:38 大家想追求的 肯定的部分 對他不重要 那你說一個年輕人
21:45 他已經看通了 看穿了 參加我們的圈子
21:51 參加我們這個團隊 沒有組織的組織 可以這麼說 我們只是 為了一個共同的追求
22:00 而這個追求 不是在人間的追求 那他已經很年輕 有這種基礎
22:06 或是有這種 剛剛好碰到 找到這個門戶
22:13 你說 我們會為他難過 還是會恭喜他 知道他這一生
22:19 已經在鋪一個不同的路 他的路走下去 會跟別人遠遠的不同
22:26 那假如沒有 一個年輕人很認真 從物質的層面
22:32 不管是在名氣 在財富 在地位
22:37 在追求 那其實我們也沒有什麼事 也沒有什麼矛盾
22:42 可能 是會 接下來 慢幾年或是拖幾年
22:48 他才會有機會 可能是自己有哪一方面
22:53 哪一個層面不順 就不知不覺 滑到我們這一條路
23:00 我們這裡 所在追求的一步 一個層面 這是自然的 它是一個循環
23:07 走到最後 我敢這麼說 早晚每一個人 每一個眾生
23:13 都會上這一條路 就像佛陀當時講的 連一朵花
23:19 一個草 一個葉子等 只要是眾生 你不用擔心
23:24 早晚都會成佛的 要成佛 早晚要有同一個經過
23:30 同一個追求 同一個反省 同一個 就是要 慢慢成熟
23:37 要達到某一個成熟度 沒有這個成熟度 我講這個成熟度 你記得前面講
23:43 就是一個空的容器 就是說一個人 走到最後 一定要臣服
23:49 臣服一切 包括這個痛苦 周邊 身心 這個內心的痛苦
23:55 不順的部分 全部 全部臣服 臣服出來 才可以變成
24:01 一個徹徹底底的一個空的容器 才可以成熟 那每一個
24:07 每一個 佛陀 要 成佛 他一定要先要培養他的成熟度
24:16 那當然有些非常 有這個慧根 我們一般這樣講 華人最喜歡用這些話來講
24:23 他比較成熟 早一點成熟
24:28 說不定就很年輕 很早 像我們六祖 也好
24:34 或Ramana Maharshi 十幾歲 Ramana Maharshi 十六 十幾歲 他就已經有這種開悟的
24:40 這種 頓悟的 這種經驗 這種體驗 那六祖 大概最多二十幾歲
24:48 這樣子 就是看一個人的成熟度 看他的這個 可以講是他這個
24:53 他的福德 福德大 那當然就是 一句話 當時 六祖聽到五祖
25:00 一句話 頭腦打開 撕開了 破開了
25:05 可以這樣講 像個無底洞 這樣打開了 Ramana Maharshi 在家裡面
25:11 十六歲 還是幾歲 他一直想 還不是出家
25:16 他就是聽到這個山 叫做Arunachala 在印度的
25:21 西南地方 馬上 他整個好像就是熟悉了
25:27 好像哪一輩子 聽到很熟悉 就拼命要往那裡走
25:33 就離開家 那時候 還在讀書的年紀 坐火車 還坐錯方向
25:39 顛倒的方向 就是一路 不曉得多少困難 到最後 還是找到了
25:44 找到 他不曉得吃了多少苦 到最後是為了 追求真實
25:50 他樣樣都不怕 我們六祖 也是一樣的 你看連這個生命都
25:56 都差一點 沒辦法保住 所以 這種犧牲 你看耶穌 對不對
26:01 這種犧牲 那 像釋迦摩尼佛 全部都不用講
26:07 連這個一祖 禪的一祖(祖師) Bodhidharma 達摩 Bodhidharma
26:13 從印度來的 也是王子 當時王子的身份 把一切丟到旁邊
26:19 為了這個 樣樣都可以犧牲 樣樣都可以臣服 樣樣都可以捨離
26:25 這種精神 一個人 假如年輕的時候就有 那是不得了 就是不曉得
26:31 多少這個輩子在修行 有這個福德
26:36 尤其你記得 我過去說 就是要接觸 我們這裡所講的彌勒佛
26:41 基督講的妙勝智 它不是偶然的 你過去一定有學過 一定在這方面有一個基礎
26:49 這一次 這一生 才聽到 這個有 好像相關的一些觀念
26:56 馬上讓你愣住 讓你注意 那我們在講 這是為了感受 情緒的層面
27:03 關係層面 只是 我在表達的是一個 不同的切入點
27:08 一個不同的切入 一個不同的門戶 來 來著手 來把我們這個
27:15 唯識 妙勝智 把這個基礎打穩 希望透過
27:21 這種基礎 一個人 就是突然懂了 什麼叫做圓滿 完整
27:26 就是上禮拜 圓滿心 完整心 就是什麼 面對依賴性
27:33 關係中間 所造出來的依賴性 就是我們主要的問題
27:38 就是我們有依賴 依賴這個世界 依賴別人 依賴一個現象
27:44 讓我們沒有 沒有這個現象 沒有這個人 沒有這個東西 讓我們心裡痛苦
27:51 面對這個依賴性 你記得我說 就是首先一個人 要活出滿足感
27:58 圓滿感 要活出圓滿 要活出完整
28:04 完整性 本來我們就是圓滿 本來我們就是完整 但是我們不相信
28:09 我們忘記了 已經 已經被洗腦了 忘記了
28:14 首先要活出來 只有這樣子 點點滴滴 我們都在創出一個
28:20 神聖的空間 我們才可能 才可能
28:26 可以接待下一個瞬間 而不會讓過去的情緒 過去的受傷
28:31 把我們帶回去 把我們帶走 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是我們的切入點
28:38 這一次共修 像我寫這本書 《水仙》這本書 只是切入點不同
28:44 但講來講去 是 是在講同一件事 是我們是好多層面組合的
28:52 中間只是選了一個層面 來集中在這上面 那這個層面不能小看
28:57 它確實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層面 感受影響到我們身體
29:04 每一個地 每一個角落 因為感受本身 它是一種
29:09 好像就像一個語言 它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從神經 大腦
29:15 跟我們細胞 跟每一個部位 它本身就是 帶來中間的這種橋樑
29:23 它比較接近 我們所講的 這個內分泌的層面 所以這種溝通
29:29 其實假如不理想 或是它站在一個萎縮的狀態
29:35 它會落在 會凍結在每一個細胞上面 所以
29:41 我們假如沒有去面對 感受或是感情 或是過去情緒的疤
29:48 它其實我們每一個細胞 都在凍結的狀態在存在 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
29:54 那要叫一個人 意識上面打開 膨脹
30:00 看開 淨化 把它空掉 空化 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30:06 假如我們不去面對 這方面所累積的一些 疤 一個人
30:12 要叫他隨時投入 活在這個瞬間 投入在瞬間
30:18 我認為這難度是非常高的 因為感受 感情 它是影響到我們每個層面
30:25 甚至影響到我們 用什麼方式 影響到我們的視角
30:31 我們怎麼在看這個世界 它影響到我們 什麼叫做典範 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30:39 我們的頭腦的架構 我們對事情怎麼看 再怎麼去判斷
30:45 甚至怎麼批評 完全它影響到 它徹徹底底影響到
30:52 我們的頭腦的這個作業 就好像前面我講的這個
30:58 迷走神經系統 這個vagal system 它本身是一個顛倒的系統
31:03 就是說 透過這個神經 很大一個神經 到我們每一個身體 每一個部位
31:09 而這個 放鬆 放鬆或者不放鬆 透過這個迷走神經
31:15 它轉達一個資訊 帶回給大腦 讓大腦知道
31:21 我身體放鬆了 我身體是舒暢
31:26 所以大腦也跟著放鬆 它是顛倒的 那感受一樣的 好像透過這些內分泌也好
31:33 一個人他很舒暢 他放鬆 他沒有什麼情緒的波浪
31:39 波動 反而也會影響到我們大腦 對這個世界怎麼看法
31:46 你相不相信 它就有這個本事 那我們對這個世界 看法是正向
31:52 或是 樣樣都看好 其實 是跟我們身心 隨時在一個很舒服
31:59 在一個幸福的狀態 就是完全可以放下 完全是舒暢的狀態
32:06 跟這種狀態有密切的關係 它本身才會影響到
32:12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是 快樂還是悲觀
32:18 是這樣子來的 都是徹徹底底的 我講很坦白是顛倒的
32:24 所以這一次 我是希望 我們 看大家 我們把全部 這些期待
32:31 價值的 觀念 身份 擺到旁邊 讓我們一起來接觸
32:37 就是這次可以說是彌勒佛 基督的這個對感受
32:43 感情關係 怎麼說法 怎麼看法 我認為
32:50 有好多好多練習 好多反思 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 都應該隨時做的
32:56 它會給我們 帶給我們一個基礎 透過這個基礎 我們面對下瞬間
33:02 才不會被帶走 你看我這樣講 夠不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