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請 翻開唯識 第274頁
0:25 35章
0:31 35章 標題是 在 的瑜珈
0:40 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 修行這條路 可以說是 比什麼觀念都簡單
0:47 也比什麼策略都更簡化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
0:52 你也可能認為 這樣的修行 似乎比你這一生所遇到的
0:58 任何課題都更難 你甚至還會覺得 修行的路好像是
1:03 漫長無比 怎麼走也走不完 當然我還是要為你打氣
1:09 也要再一次提醒你 其實你會認為這麼難 會覺得一路有這麼多門檻
1:16 這本身就是你的 小我在抗議 小我覺得
1:21 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 自然要抗議 而要把你想做的樣樣
1:28 變得難 它會用盡種方法 阻止你 希望為自己
1:33 爭取最後一個保命的機會
1:40 我們今天已經到35章 基本上整本書 已經過了3分之二了齁
1:46 我們現在所 累積的這個 在唯識這方面的
1:51 了解 認識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
1:57 能夠有這樣的一個體會 所謂的修行
2:02 跟我們過去以往 在不同的 宗教也好 派別也好
2:08 我們所獲得的 這樣的一個觀念 做對比 就唯識的角度 我們來談修行
2:16 我們可以說 它比什麼觀念 都更簡單
2:22 比什麼策略 都更簡化 為什麼 因為它什麼都不用做
2:28 為什麼 因為它是你做不來的 就是因為這樣
2:34 所以它非常簡單 非常簡化
2:40 你要連結的 其實是你本來就有 本自具足的東西
2:47 好 但是換另外一個角度 你也可能認為
2:53 聽到目前為止 這樣的修行 什麼都不用做
2:58 比你是一生 遇到的任何的客體 都更難 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3:05 因為過去你碰到任何困難 你透過努力 透過做 你還有突破的機會
3:11 今天你碰到修行 對你來說 假設你把修行 看成一個一個關卡 你要去突破
3:17 結果現在告訴你 你什麼都不用做 就你的慣性來說 你會不會 傻眼 會不會 會
3:23 因為你以前是習慣 不停的做 努力的做 嘗試各式各樣的方法
3:29 去突破 而且 或多或少 都有成就
3:35 都有收穫 都有進展 結果現在告訴你 修行 非常簡單
3:41 你什麼都不用做 結果 對你的頭腦來說 它習慣是透過做 透過努力
3:48 那現在你告訴他 什麼都不用做 他一下子轉不過來
3:53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你會覺得修行的路
3:59 漫長無比 怎麼走走不完 好 但是 楊博士在這邊
4:05 還是再一次提醒 說要 為大家打氣 會認為很難得
4:12 是誰 小我 頭腦 它為什麼會認為很難
4:20 因為小我 它企圖當老大
4:27 我們今天的修行 我們是希望能夠 回到大我大你覺知在
4:32 結果小我 在這樣一個認知之下 它覺得說 它的生存受到威脅
4:39 它的存在感不見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會跳出來抗議
4:46 你的頭腦運作 你小我的 這個這個意識
4:52 一旦它運作起來 它就會把 每一樣東西 都變得很困難
4:58 想盡辦法阻止你 跟大你大我連結
5:05 為它自己爭取最後一個保命的機會
5:11 那很簡單 我舉一個 一年多來 已經 臭掉爛掉的議題
5:17 叫做新冠肺炎病毒 COVID-19 那 各位
5:24 你們 回想一下這一年多 透過我們這樣的一個課程
5:30 不停的反復的 提醒各位 給各位信心喊話 你有沒有 覺得 你是不是 什麼都沒做
5:36 是不是 你是不是 什麼都沒做 你只是 隨順著防疫中心
5:44 建議的 齁 就在公共場合戴口罩 了不起是這樣 沒錯吧
5:50 結果咧 一年多過去了
5:56 是不是 就如我當初的預期 我都輸給的 Promise 是不是
6:02 好 那你再看其他的 當 你在看其他的 用小我在運作的
6:08 他不相信這個 他不相信這個本自具足 他不相信身體的自我療癒力 他不相信這種能量運作的狀態的
6:15 是不是 就會動用到頭腦 動用到小我 有沒有 各式各樣的想方設法
6:22 結果咧 有個好嗎 我們看到的 (叫做越弄越大洞)
6:29 沒錯吧 齁 我單單舉這個 讓各位去提醒
6:36 提醒自己 小我它不肯鬆手 它會把這樣的一個 非常簡單的
6:41 什麼都不需要做的 一個過程 齁它會企圖把它 困難化
6:47 然後想出一些有的沒的 其實它的目的 它就是 不肯放手 小我企圖當老大
6:54 這樣聽懂了沒有 好看275頁
7:02 儘管如此我對你的建議 還是一樣 這時 你也只能往前走 讓這些話
7:07 帶出來的體會 不斷沉澱再沉澱 讓它深深的穿透你
7:13 穿透你的心 讓它穿透的傷口 越來越大 而沒有機會可以在癒合
7:20 沒有機會再啟發過去的作用 也就這樣 你打開的心
7:25 會徹底融化到整體的意識 或意識海 然而這種融化其實
7:32 不是經過一個動力 或一個發生而有的 只要你還有一個動力
7:38 或發生的觀念 也會發現 它反而是動不來
7:43 發生不來 你自然會發現 光是去想這些觀念
7:48 本身就是阻礙 過去我們上的
7:53 這些唯識的課程 齁 對過去我們的 意識心的運作狀態
7:59 他這邊用心 我們繼續往前走
8:06 讓 過去我們所學到的 齁 楊博士給我們的這些 話
8:11 我們所得到的體會 沉澱再沉澱 然後深深穿透
8:17 你的心 把你的心穿透 穿透以後 會不會 形成傷口 會
8:23 楊博士在這邊怎麼說 讓你的傷口 越來越大 無法癒合
8:29 各位你不要把他看成反的喔 過去你的意識心在運作 是不是 以小我為主
8:35 是不是 非常的固定 非常的僵化 非常的二元對立 沒錯吧 好 那透過唯識的角度
8:41 你是不是 打開你的 意識運作的狀態了 齁 就代表說你過去的意識心
8:47 以小我為主 的這樣的 一個狀態 齁 形成一個傷口 被穿透了
8:52 那讓這個穿透的傷口 越來越大 大到什麼程度 大到無法癒合
8:59 所以讓這個傷口 大到無法癒合 對楊博士的唯識的修行角度來說
9:05 是好事耶 這樣你聽懂嗎 那個心就是你過去 以小我為主運作的意識心啦
9:14 不要再把這個心跟 跟我們最高的那個心 又放在一起喔 懂嗎 所以看楊博士的書 你必須有
9:21 那個能力在 字跟字 在前後文章中 你要看懂他
9:28 不一樣的代表性的意義 這樣聽懂了沒有 在這裡你的心
9:33 要不要 形成一個傷口 用過去我們學到唯識的這些觀念 把它穿透 形成一個很大的傷口
9:39 讓這個傷口大到無法癒合
9:46 傷口大到無法癒合 也就沒有機會 再啟發過去的作用
9:51 那你過去的這個心 你的小我運作的意識心 它的作用是什麼 是不是 就是時空限制 二元對立
9:59 有沒有 誒 就是這樣子啊 所以 也就這樣子 你打開的心
10:05 徹底融化到意識 意識海
10:10 好 那這種融化 它其實 它不是透過一個做 一個動力 一個發生
10:16 不是喔 假設你還企圖 認為 喔 有一個特別的
10:23 重要的觀念 才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 穿透 傷口
10:31 不對了喔 因為假設你是 採用這樣的一個角度 你企圖找一個重要的觀念
10:37 你企圖找到一個動力 來做這樣的一個穿透 你會發現
10:43 動不來 發生不來 光是 你有這樣的想法 有這樣的觀念
10:51 本身就是一種阻礙 所以這一整段的意思 也就是再一次強調
10:57 修行 很簡單 修行 簡單到
11:02 你什麼都不需要做 簡單到 你不需要再累積 任何其他的觀念
11:11 好 接下來 是這樣 我才從那麼多的角度 給你許許多多的提醒和建議
11:18 為的就 就是幫助你建立新的迴路 透過正向 再正向
11:24 正向到底的循環 讓你最多把注意 挪到相對意識的源頭
11:32 假如這時 還有一個源頭可以談 同時我更要提醒你
11:37 不再去累積更多的觀念 這一點 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11:47 所以再一次強調喔 修行簡單到是 不需要去做任何
11:55 齁 動力或者是 觀念想法的累積
12:02 一定要提醒自己這個 盡量讓你的頭腦 簡單化 單純化
12:08 所以最前面的幾章 30幾章 或者是過去 齁 全部生命系列的這些出版品
12:17 博士說 他透過了許許多多的角度 給了提醒跟建議
12:23 目的 是什麼 幫助你我 建立新迴路
12:30 看到沒有 這個是 這個是不是 跟我們以前的說法是一致的 對不對 我們以前習慣的是什麼
12:35 一種舊迴路嘛 什麼舊迴路 時空 二元對立 價值取向
12:44 那新的迴路了 就是不二論啊
12:51 沒有分別心的啊 是新的取向啊 所以 各位 來
13:03 舊的迴路 是 有時空 的角度
13:09 二元 對立 齁 所謂的分別
13:15 齁 妄想 執著 這樣一個狀態
13:23 這是舊迴路 那新迴路呢
13:32 是不是 時空 二元對立
13:37 通通一筆勾銷 這樣聽懂沒有 我們要企圖
13:43 建立新的迴路 你看下一句話是什麼 透過正向 再正向
13:49 正向到底的循環
13:59 來 這又有一點文字上面的一些一些 迷失 來 什麼叫正向
14:08 很多人看到正向 就以為是 所謂的
14:15 積極樂觀 正面的想法跟觀念 這樣懂嗎
14:20 好 我是健康的 齁 我是富足的 我是什麼的 這樣聽懂沒有
14:27 信心喊話嘛 正向到底嘛 不對
14:33 我們這邊談到的正向 聽清楚喔 過去我們一再強調喔 我們現在談到的正向
14:40 叫什麽 無念
14:49 要搞懂這個喔 什麼叫舊迴路
14:55 什麼叫舊迴路 是不是 有二元對立 那過去我說 我們的這個工作坊
15:01 我們用很多的這樣一種 觀念的一個 哦 提醒或者是
15:07 一些一些重點的這個這個提醒 齁 透過負面事件
15:13 透過負面的情緒 覺察找 背後的信念做置換 有沒有
15:19 我們上次 是不是 特別提到這個角度 好你置換過來了以後 你透過新的信念
15:25 在物質實相的創造 有沒有 從貧窮變成富有 有沒有 從
15:32 生病變成健康 有沒有 是不是 可以造成這樣的一個效果
15:37 但是 我們這邊又完全超越了喔 所以為什麼 博士在
15:42 書本裡面他就特別強調 有很多成功人士 反而不容易進入到這種
15:49 真正終極的修行 為什麼 因為他的物質實相 相對來說
15:55 是成功的 所以再這樣一個角度底下
16:01 他正面的想法 創造出正面的東西啊 功成名就
16:09 世俗的角度 是很美滿的 各位聽懂我的意思沒有
16:15 各位聽懂我的意思沒有 所以聽清楚喔 我們今天在強調的 正向是一舉超越的喔
16:22 一舉超越的喔 你要把自己放到這樣的一個位階 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
16:29 所以正向到底 它是一個徹底的無念狀態
16:35 各位 現在你們都知道嘛 無念狀態 是不是 就是 這條線
16:41 覺自在 大你大我 是不是 那你今天有任何的念頭
16:48 哪怕你的念頭是所謂的 正面的念頭 有沒有 在
16:54 吸引力法則裡面所談到的 正面的念頭 任何念頭
17:00 都會讓你脫離 無面狀態 都會讓你 落入小我
17:06 來各位要功成名就 是不是 小我 希望我所到之處 都有停車位 是不是 小我
17:12 是不是 就這麼簡單嘛 連這個都要脫離
17:18 連這個都要超越 所以最透過正向 再正向
17:25 正向到底的循環 然後把你的 注意力 把你的意識的注意力
17:31 放到相對意識的源頭 大你 大我 覺知在
17:38 就這麼簡單 不要再去累積更多的觀念
17:45 非常非常的重要 非常非常重要認知的一個關鍵
17:51 好接下來 你不斷的累積觀念 自然讓注意力 不斷的往外漏
17:56 流向一個又一個的觀念 也就是客體 這麼說
18:02 這麼做就像你一直 想裝滿一個水桶 又任由水不斷的 從桶底的洞
18:07 漏出去 這樣 你要到什麼時候 才能把水桶裝滿 所以各位
18:13 要看懂囉 我們的頭腦 很聰明
18:19 這個聰明 他想要運用自己的聰明 去累積更多的觀念 越來越多
18:24 觀念跟知識 來企圖達到修行 有成果 這樣一個目的
18:34 有沒有 出問題 有 因為當你累積這些 觀念 累積這些想法的時候
18:41 它其實 前面這一些 這個來 275頁 一個又一個觀念 也就是什麼
18:48 客體 客體化之後的結果 客體 那我們上一章講什麼
18:53 講去客體化 聽清楚喔
18:58 我們上一章講的 去客體化 非常非常的 精準喔 非常非常的清楚喔
19:05 所以當你還企圖想要 透過學習累積觀念的時候
19:10 對不起 你的方向 就絕對走錯了
19:15 在這裡的比喻就是 你企圖去裝滿一個水桶 但是
19:21 這個水桶有一個漏 不停的 你裝再多的東西進去
19:27 通通漏光光 什麼時候 你才有可能把水桶裝滿 那就不可能
19:34 好接下來 我剛剛提到過的 去客體化 也就像是一個
19:39 幫你封住這個漏洞方法 這個方法隨時為你帶來提醒 讓你不知不覺也就徹底修正
19:46 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而讓注意停留在源頭
19:51 其實我過去也用遊戲的方法 帶出許多類似瑜伽的練習 這些練習離不開
19:58 對人體的領悟 而且都是為了幫助你
20:03 將領悟 整合到每一天的生活
20:09 上一章談的去客體化 就像是 把你的水桶封住漏洞的方法
20:18 假設你徹底執行 清空你的腦袋
20:23 小我不在運作 不在累積更多的觀念
20:28 好這個洞就封住了 水桶就會裝滿了 好 去客體化的這個方法
20:36 隨時為你帶來提醒 想想看
20:42 回憶一下 上個禮拜的課 任何的經驗 你都開始
20:48 藉事練心 練習所謂的去客體化 去掉客體 去掉主體
20:54 到最後只留下那個動 聽清楚喔 在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情
21:00 都去落實 去執行藉事練心 到了一定的熟練度的時候
21:06 在整個練習的過程 你就不知不覺 徹底修正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21:14 這是個注意力 只停留在什麼 一定只停留在 所謂的覺知在
21:20 為什麼 物 在你的觀念當中 不重視了
21:26 我在你的觀念當中 放掉了 剩下來只有那個動作
21:32 我在走路 我在開車 我在吃飯 我在掃地 我在看書
21:38 我在聽音樂 只留下那個動作 然後 不再起任何的二元評論
21:45 是非對錯好壞善惡
21:50 已經不在你的腦筋當中 帶來任何的波動
22:00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注意 就等於停留在源頭
22:06 好 過去在這本唯識之前
22:11 博士說 他用遊戲心 用遊戲的方法
22:18 帶給 我們很多 類似所謂的瑜伽的練習
22:26 Ok好 假設對 楊博士的這個出版東西 或者是對他帶的這個瑜伽
22:32 不是那麼清楚的 一樣我們翻到封底 前面 齁 前面的封底
22:38 齁 音聲出版品這邊 有光之瑜伽
22:43 真實瑜伽 呼吸瑜伽 四大瑜伽
22:49 還有其他什麼 什麼岩漿靜坐 瀑布跟水滴的靜坐
22:54 森林的靜坐 類似像這些東西 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接觸
23:01 但是 你看 楊博士自己在這邊怎麼樣 講他自己在帶著些
23:07 的過程 是用遊戲的方法 帶出瑜伽的練習
23:13 而做這些練習 來 喔 離不開對整體的領悟
23:20 這句話很重要喔 我倒過來說 我倒過來說 假設你對整體的領悟不到位
23:29 對整體的領悟不到位 也就說對唯識的 認識不到位
23:36 還在唯物的角度 這個時候 你做這些瑜伽
23:41 會不會 有用 哪怕你非常的認真
23:47 24小時 除了睡覺以外 通通在練習 齁 博士之前帶著這些瑜伽
23:55 有沒有 用 我跟你保證沒有用 為什麼 要做這些練習之前
24:02 離不開對整體的領悟 一個正確的領悟是
24:08 最重要 最重要的基礎 那什麼樣子 什麼樣才是
24:13 最重要的整體的領悟 唯識
24:19 你的觀念 你看事情的角度 你已經 有這個能力 從唯識的角度 來切入 來分析
24:27 假設有這樣的領悟 再來做這些練習
24:33 它就可以幫助你 看到沒有 幫助你 怎麼樣
24:38 整合 整合什麼 到每一天的生活 也就是說
24:44 把你對整體的領悟 把你對唯識的領悟 落實到生命當中去
24:51 確實的 執行
24:57 所以很重要的兩個角度囉
25:08 過去帶的這麼多瑜伽
25:16 第一個 前提是什麼 正確的領悟
25:26 什麼樣的領悟 對整體的領悟
25:33 也就是從唯識角度
25:40 來分析 來看世界 這是第一前提 好
25:45 有正確的 這個領悟 有正確的領悟平台 接下來這個瑜伽
25:50 瑜伽 是不是 要透過做 練習嘛
25:57 練習某種程度來說 是不是 做 是不是 好 這個做的目的是什麼
26:05 落實 齁 把你對 這個這個 所謂的正確的領悟
26:12 齁 整合到生命當中 到生活當中 去落實
26:23 這樣看懂沒有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喔 當你能夠 有正確的領悟
26:30 你可以從唯識的角度 來看事情 某種程度來說 你是不是 已經相對的
26:38 破除二元對立了 你不做瑜伽練習 但是你有一個正確的領悟
26:44 是不是 就相對的來說 你在看很多事情的時候 就已經雲淡風輕
26:50 是不是 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啊 一切都是這個這個這個這個
26:56 齁 意識的一個一個一個結果 是不是 你就有這樣一個領悟了
27:02 那在透過練習呢 收懾心神
27:07 對 所謂的外在 感官的一個一個一個 執著 是不是 在
27:13 徹底的 再收回來 那效果 會不會 更棒 會不會 會
27:19 我跟你保證絕對會 所以你要練習 這些瑜伽
27:27 對整體的領悟 一定要先建立起來 這時候這些瑜伽
27:33 才能夠真正幫助你 將你的領悟 整合到每一天的生活
27:40 當然我這裡談的瑜伽練習 或許你都聽我說過 也親自接觸過其中一部份
27:46 你也可能知道 我過去只要有機會 例如辦活動 讀書會
27:51 也就想把各種瑜伽的練習 帶出來 像是光之瑜伽 呼吸瑜伽 真實瑜伽
27:56 四大的瑜伽 或接下來會帶出 在的瑜伽 對我這些瑜伽練習的作用
28:02 最多是幫助你透過一種動態 整合對真實 最深最終的領悟
28:10 而和生活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瑜伽的練習 倒不是一種身體的運動
28:16 甚至也不是讓 身心合一的練習 最多是說 透過練習
28:23 希望為你在不動和動態之間 建立一個橋樑
28:30 好過去 透過活動啦 讀書會啦
28:36 楊博士帶出很多所謂的瑜伽的練習 光之瑜伽 呼吸瑜伽 真實瑜伽 是大瑜伽
28:41 那接下來 楊博士說他會帶 所謂的在的瑜伽 這樣一個練習
28:47 但是就楊博士的角度 他提供或者是教導 這些所謂的瑜伽練習的作用
28:56 最多 幫你 透過動態
29:01 來 看板 瑜伽 是不是 一個練習 是不是 在做 是不是 一種動態
29:08 好 最多是透過這種動態 目的是什麼 整合 看到沒有 又看到整合囉
29:15 整合對真實最深最終的領悟
29:20 而和生活結合 什麼叫整合 把兩個東西搞在一起 叫整合嘛
29:27 那哪兩個東西 一個是 真實最終的領悟
29:32 一邊是 生活 沒錯吧
29:39 是否是不是 上上上面 剛剛才提到的 你需要不需要 一個
29:44 最終極的領悟 要不要 要 你有一個最終極的領悟了 再透過瑜伽的練習
29:51 來幫你整合 把這個領悟 落實到生活的結合
29:58 所以當你了解到 這樣的一個 狀態的時候
30:04 楊博士在這邊說 自學瑜伽 瑜伽的練習 它不是身體的運動
30:10 來有很多瑜伽 齁除了 楊博士所提的瑜伽 外面 是不是 有很多瑜伽課
30:17 其實它的功能都一樣喔 那 為什麼 那麼多練瑜伽的
30:23 全世界 那麼多練瑜伽的 真正在修行方面 透過練瑜伽 能夠有所突破的
30:31 鳳毛麟角 頂多什麼 把姿態練得很美
30:36 齁 身體弄很軟Q 對吧
30:42 或者是說 在健康上面帶來一些 幫助 OK不OK OK OK OK 但是我們對修行 最終極的
30:49 這種一種 自我要求來說的話 這樣瑜伽所帶來的效果
30:54 不是我們 最終極要的 我們要的是什麼 我們要的是醒覺
31:00 是開悟 是明心見性 透過瑜伽的練習
31:05 達到醒覺 開悟 明心見性 而不是 不伶不伶 而已 而不是軟Q而已
31:13 這樣聽懂了沒有 所以了解了以後 楊博士說這一些瑜伽練習
31:21 他不是身體的運動 甚至不是身心合一的練習
31:27 它本身 是不是 練習 是 但是 它 是不是 讓你身心合一的練習 楊博士說 不是
31:34 那這些練習目的是什麼 透過這些練習 希望為你
31:40 在不動和動態之間建立一個橋樑
31:47 不動的是什麼 不動的是意識 如如不動
31:53 最源頭的那部分是不動 那 動的呢 就是你我現在存在的這種
32:00 客體化之後的一個 呈現 那透過瑜伽的練習
32:06 讓你在物質實相 能夠跟所謂的在我們相對領域的
32:13 最源頭的意識狀態 達成一個連結 那各位現在也都知道
32:19 在相對領域 在相對意識狀態的最源頭 就是畫在黑板上
32:24 我常常很懶齁 但是我也很厲害 那一條線 那一條線就是了
32:30 大你 大我 覺知在
32:37 那個橋樑 看到沒有 那個橋樑 就是覺知在 那不動 不動是什麼 不動是
32:45 神 主 佛 意識 動的是什麼 動的是 你我現在的一個運作狀態
32:54 這樣 可不可以 好 下一段 你或許會很驚訝
32:59 沒想到這些瑜伽 竟然不是 身心合一的練習 但是坦白說
33:05 一樣有身心合一的效果 只要你念頭徹底轉變
33:10 可以完全理解這本書 和過去作品的觀念 那麼你已經不費力
33:15 達到合一 甚至這種合一 會是你這一生不曾體會過的
33:21 這種合一或整合 也是根本 做不來的 這些瑜伽的練習之所以
33:28 會有這麼大的效果 其實也只是因為你 站在一個穩定徹底領悟的平台
33:36 再來做進一步的整合 好 前面
33:42 楊博士說 他所帶的瑜伽 或者是我們一般在做的瑜伽
33:48 他不是身體的運動 也不是身心合一的練習 而是透過瑜伽的練習
33:55 來達到 所謂的 動跟不動之間建立一個橋樑
34:02 好 但是 瑜伽 有沒有 身心合一的效果
34:07 有 聽清楚喔 這兩句話沒有矛盾喔
34:14 瑜伽不是讓身心合一的練習 就是練瑜伽的目的
34:19 不是為了身心合一 而是為了讓你能夠達到
34:25 跟大你大我 覺知在的 連結 但是你在練瑜伽的過程當中
34:30 有沒有 達到身心合一 這樣的一個效果 有沒有
34:36 可不可以 可以 可以
34:42 所以齁 瑜伽的練習 一樣有身心合一的效果
34:49 但是關鍵 要有什麼 念頭徹底的轉變
34:56 很簡單 從唯物轉成唯識 從有二元對立 轉成
35:02 沒有二元對立 就這麼簡單 那就可以完全理解 這本書
35:10 跟過去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的觀念 好 當你了解了這樣的一個觀念
35:18 你什麼都不用做 已經豪不費力的 達到合一
35:23 為什麼 誒 各位 我們剛剛不是講嘛 過去你 是不是 唯物的角度 是不是 時空限制住你了
35:30 二元對立的這個價值觀 是你 判斷事情的一個基準
35:35 那現在你跳到唯識 你有沒有 在二元對立的這樣的 一個價值判斷的一個
35:41 一個一個習性了 就沒了 那既然沒有二元對立
35:46 這樣的一個價值觀 沒有二元對立 是不是 就是合一 是吧 沒錯嘛
35:53 有二元對立跟沒有二元對立 那沒有二元對立 當然就是一個合一的境界啊
36:01 好 當你有這樣的一個理解體會 這種合一是你 過去一生不曾體會過的 這一定嘛
36:09 你怎麼可能 過去用二元對立的價值觀 在過你的生活 在做你的生命的一些一些
36:15 抉擇的時候 你去體會到合一 不可能啦
36:21 他害我 齁 我整他 你懂我意思沒有
36:26 那不可能有 合一感啦 所以 合一或整合
36:32 根本做不來 他絕對不是你透過練習做得來的
36:38 好 下一段這個 再一次強調喔 提供了這麼多瑜伽的練習
36:44 這些練習 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效果 有一個前題
36:50 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是因為你 已經站在一個什麼
36:56 穩定徹底領悟的平台 看到這句話沒有 那你反問我
37:01 馬大什麼叫穩定 徹底 領悟的平台 就是唯識的這個價值觀嘛
37:10 就是這個唯識的價值觀嘛 它提供了一個 徹底 穩定 領悟的平台
37:16 這個時候你再來做這些瑜伽的練習
37:21 就是所謂的 你在做進一步的整合 整合什麼 把你的認知的這個觀念
37:29 唯識的這樣的一個角度 落實到生命當中
37:36 這樣聽懂了沒有 好 我過去也喜歡帶年輕人 做一些很簡單的觀察練習
37:41 一步一步透過靜坐 把意識擴大 換一個說法 也就是讓你 從專注到觀
37:47 或再換一句話說 是讓你 局限相對的意識擴大 從一個小點
37:53 擴大到 好像沒有點的點 讓你嚐到一點好像 無限的味道
37:59 當然你早就知道了 真正的無限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擴大的空間
38:04 再讓你回頭觀察 欣賞或掃描身體的動作 不斷的這麼練習
38:10 自然就能很輕鬆的 把意識守住眼前
38:15 很窄的一件事或一個人 而同時
38:21 有機會體會一種 整體的觀念
38:26 所以過去帶的這些練習 包括呼吸的練習 齁 各位假設有 有看靜坐那本書
38:34 白骨觀 喔很多什麼 那個叫做 逆舌生印
38:40 齁 上過我們工作坊的 你都大概還有這個這個觀念 有很多很多的練習
38:47 好目的是什麼 一步一步的來 透過靜坐靜心
38:54 把意識擴大 從止 齁 專注
38:59 到觀 這樣的一種 意識的一個一個練習
39:04 逐漸逐漸的 從 局限相對的意識 做意識擴展
39:11 從一個點 擴大到 好像沒有點的點
39:17 結果 慢慢的你就體會到 嚐到 好像無限的味道
39:23 那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 真正的無限 對我們現在的 物質肉身的
39:29 存在來說 是不可能 我們只能夠到相對 齁 意識的源頭
39:35 齁 這個都 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囉 OK 來 我們是 過去我們都是學賽斯的
39:42 齁 絕大部分都是學賽斯的 那我們用賽斯的角度來說
39:48 意識心的運作 它很擅長是用外在感官
39:53 小我 自我意識 那透過一些練習 我們把
39:58 所謂的自我意識 是不是 鬆綁 外在感官的觀注力 是不是 降低
40:04 來各位我們以前 一再強調 外在感官的關注 一旦降低的時候 你會開啟什麼
40:10 內在感官 懂嗎 你會從 三次元的這樣的一個專注
40:16 打開對 多次元能量的連結 這就是跟我們現在講的完全一樣
40:23 從相對 去體會到絕對 這樣的一種 運作狀態
40:29 進入心理時間 這樣聽懂沒有 它是一樣的 它只是名詞上面的不同
40:36 意識的擴展 齁 不再局限在物質實相的三次元
40:41 而能夠相對接觸到多次元 是不是 意識的擴展
40:47 但是這個要透過一些練習 止觀的練習 齁 呼吸的練習 齁無念操作的練習
40:53 那 各位我們以前 給的擦黑板啦 齁 脈輪觀想啦 齁 正壓呼吸啦
41:00 齁數息啦 等等 齁都可以去去 去在回想一下 再練習一下
41:06 OK 好 當體會到這種意識的擴展
41:12 這種擴大的空間 你已經體會到了 這個時候你再回頭
41:18 再來觀察 再來 欣賞 再來 掃描 你 物質實相存在 這個身體的動作
41:26 不斷的練習 不斷的練習 你自然而然地 會有一個新迴路的建立
41:33 輕輕鬆鬆的 你就能夠 守住眼前的一件事或一個人
41:43 然後呢 同時體會整體的觀念 那這一小段話
41:49 其實又再把上個禮拜 當你能夠落實
41:55 所謂的去客體化之後 所達到的一個境界 在用這句話 做一個不同的描述
42:05 回想一下 我們上禮拜怎麼說 當你去客體化 到達一定的熟練度的時候
42:11 是不是 經驗來 經驗去 沒錯吧 是不是 經驗來 經驗去了 你會不會 捲進去 不會
42:17 但是你 有沒有 在做動作 有沒有 有 你該幹什麼 還是在幹什麼 那個 動 還在
42:25 OK 今天有一個同學齁 他他是 他是聽音檔的
42:30 他沒有來上課的啦 他把那個動齁 我們不是講主體 客體 中間有一個動 嘛
42:39 他只是聽 他沒有看 他看成這個洞 他聽成這個洞
42:47 他說主體不見了客體不見了 剩下那個洞 哪個洞
42:56 這樣了解齁 去客體化
43:02 這種操作的結果 或者是用瑜伽的練習 齁止觀的練習 到達一定的熟練度
43:08 真正你把迴路 新的迴路建立起來的時候 事情來 事情 會不會來
43:15 來事情 來 一個人或 一件事情 有沒有 到你面前了 會
43:20 會 但是你呢 物我兩忘 主體 客體 都不在
43:26 腦筋裡面 讓你起任何的 波瀾或漣漪 你只剩下那個
43:33 該怎麼做 就怎麼做的 這樣一個 一個操作能力 那個動
43:38 這個時候 你所處在的狀態 他就是同時 體會
43:44 整體 但是經驗來了 你有沒有 在對應 有沒有 人或事來了 你有沒有 在對應
43:51 有沒有 在面對 有沒有 在處理 有 這是你 有沒有 二元對立 但是 你 有沒有 在
43:57 該幹嘛幹嘛 有沒有 有 所以 這個時候 就同時 既體會到整體
44:03 但是又 守住眼前的人事物
44:08 所以很多人以為說 無念操作到最後 變成傻傻的
44:14 哦 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了 不對不對不對 大錯特錯 反而什麼事情都會做
44:20 什麼事情都敢做 而且什麼事情都做得非常精準 你去想想看 那種狀態
44:27 小我不在運作 那小我不在運作 是誰在運作 你有兩個我誒
44:32 小我不運作 剩誰 大我 大我 全知全能 愛 慈悲 智慧 喜悅 豐盛
44:42 這樣聽懂沒有 好 請翻278頁
44:49 這一點 不光對許多人是天翻地覆的效果 也可以讓我證明出來
44:54 意識是能夠同時作用的 你可以邊處理生活裡的需求
44:59 又同時可以體會到 這本書講到的唯識的觀念 看到沒有
45:06 楊博士在這邊特別強調什麼 當這樣子這個練習 對你來說 已經純熟到
45:12 建立新迴路 既有一個認知的 這個這個了悟平台
45:18 又透過練習 達到一個非常精熟的程度 落實到生活當中
45:23 那前面那段講什麼 人事物 有沒有來 有 但是對你來說
45:29 你有沒有 脫離那個覺知在 沒有 聽懂喔 人事物一直來喔
45:35 但是你沒有脫離那個覺知在 你沒有脫離那個大你 大我 運作的狀態 你 仍然體會到一體
45:45 來 這段就講 假設你的練習 到達這樣的一個
45:50 經驗到達這樣一個體會的時候 都會 對許多人都會達到一個
45:56 所謂的天翻地覆的效果 然後 你會嚇一跳 蛤
46:04 意識 竟然能夠同時作用
46:11 小你 大你 小我大我同時作用 一邊處理生活裡的需求
46:18 又同時體會到 唯識的觀念
46:25 好 你的注意力擺在一個點 而這個點 又在反應整體
46:30 是這樣 你在體驗一個具體的客體時 你也同時在體驗整體
46:36 只是 你還可能不知道 在意識擴大的狀態下
46:42 就連你動一動手指頭 也可能就自然發現 其實動手指頭的好像不是你
46:49 而好像是 宇宙或整體 透過你在動 這根小指頭 好
46:56 我們剛剛提到 這樣一個新的體會 一種天翻地覆的效果
47:05 你有經驗 你掌握到 啊 意識 竟然可以同時作用
47:12 小你小我可以同時運作 你的注意力
47:17 擺在一個點 各位這個注意力 是不是 頭腦在運作 是不是 客體化
47:23 的一個過程 有沒有 注意力擺在一個點 人事物來了嘛
47:29 來 你在處理這個事情 你在跟這個人講話 你在跟這個人談生意 你在幹嘛 你的注意 是不是 擺在一個點
47:36 有沒有 頭腦 有沒有 在運作 是不是 必須透過五官 透過 邏輯理性 要不要
47:42 要 你的注意擺在一個點 有沒有 在客體化
47:47 有沒有 但是好玩的是 那個覺知在 你也沒有偏掉
47:54 哪怕你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 你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 這個點
48:00 它也沒有離開過整體 沒有離開過 喜悅 豐盛 愛 慈悲 智慧
48:11 明明你是在經驗 一個具體的客體 但是你又同時在體驗整體
48:21 那過去我們沒有這樣一個觀念 沒有這樣的一個所謂的知識的整合
48:31 所以把它分開了 那現在我們把它整合在一起 過去的我們不知道
48:38 我們既可以 體驗具體的客體 我們又可以同時體驗整體
48:46 過去的你我 不知道 好 這邊接下來舉的例子
48:52 有人可能會覺得比較突兀 我一起說明你大概就了解 在意識擴大的狀態下
48:59 齁 什麼叫意識擴大的狀態下 各位 聽過動禪 沒有
49:12 齁 南投讀書會的 過去~老師帶動禪
49:18 有參加過的你們都有經驗 當你到達那個狀態的時候
49:24 你在動 但是你你是在動的 這個過程當中入禪定
49:31 意識是擴展 意識是擴大的
49:37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動 那個手舞足蹈 是誰在動 不是小你小我
49:44 那個動作 你平常做不出來喔 那個旋轉 有沒有 看過那個旋轉功
49:50 看過沒有 那個旋轉功 那個平常 轉兩圈就 躺下去啦 內耳受不啊
49:57 但是當你到意識 擴大的狀態底下的時候 不得誒
50:04 所以我舉動禪 舉旋轉功 你去體會下
50:10 當到達這種意識擴展的狀態 你在動手指頭
50:15 你在動你的腿 你在動你的 動你的肢體 是你在動嗎
50:21 動手指頭的是你嗎 好像不是你 是誰 是宇宙 是整體
50:30 透過你 動這個指頭
50:37 這樣懂嗎 好 在博士的這個出版品裡面
50:46 假設有這樣的一個情況 很簡單 那個叫什麼心流
50:56 那個能量流動 是由最 底部的 最純然的那個心流出來的
51:02 叫心流
51:10 假設有 有一些藝術創作的經驗的 或者是像我打球的
51:17 有的時候齁 那個狀態好的時候 我們叫什麼 叫打神了
51:27 怎麼可能 這種球怎麼可能打得到 這種球怎麼可能進
51:32 打神了 你問那些運動員 假設老一輩的這個球迷
51:40 老一點的球迷 應該是1998年吧 Michael Jordan第6次
51:47 第6次拿 那個總冠軍哪一年 有一場
51:53 對爵士的這個比賽 他賽前 重感冒
51:59 結果那一場打玩 贏了2分 還是3分 嗶嗶 結束 整個人攤下去
52:06 ~ 架著把他撐出去
52:11 是 Michael Jordan在打球嗎 不是 是神在打
52:18 這懂我的比喻沒有 是意識
52:23 透過你在動 而不是你在動 是宇宙透過你在動 而不是你在動
52:32 這樣可以齁 稍微可以理解齁 好來接下來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很抽象
52:39 接下來的例子 或許能幫助你銜接起來 你看著芭蕾舞者優雅的 從舞台的這裡 三兩步跳到那裡
52:46 你也認為自己 只看到芭蕾舞台的人 而看不到舞台嗎 一樣的 你看到雲
52:52 你是不是 也同時看到天空 你看到魚 有沒有 同時也看到水 在你看電影
52:58 看到的當然是螢幕 只是你把它忽略掉 而把注意 擺到上面會動的畫面和劇情
53:06 至於後面那不動的 穩定的背景 你反而不會注意 這樣子 你的注意才能集中在
53:13 有變化的層面 不光是看 自然讓你把注意 鎖定在前景
53:18 而忽略背景 我之前提過的一種 幫助生存的享樂適應原則 也是類似的機制 好
53:26 後面這一大段齁 他其實是在講 前面的
53:31 一個 主要的論述 什麼意思齁
53:36 前面的一個結論 是不是 意識可以同時 在
53:42 相對跟絕對 運作 沒錯吧 你既可以處理事情
53:48 但是又不離開整體 是不是 意識有這個功能 意識 有這樣的能力
53:54 沒錯吧 Ok 剛剛舉動禪的例子 只是讓你知道說 好
54:01 這個人明明在動 這個人知道 他在動 這個人知道 我自己在打球
54:07 但是不是 我在打 是有另外一個更大的 心流
54:13 撐著我 讓有這麼神的表現 是不是 也是同樣的意識
54:20 Michael Jordan 知不知道自己在打球 知道 但是那個球 是怎麼進的 他不知道 為什麼 他病了
54:28 他感冒發燒 賽前還是 (四肢酸軟無力)
54:35 結果一上場 如 天神天兵下凡一樣 打完以後呢 哨子一吹
54:43 就軟下去 有點像起乩吧
54:49 附身了 打神了 好 這樣的說法 都只是在強調一個事實
54:57 也就是說意識可以 在相對跟絕對 同時運作 齁下面舉的例子就是
55:02 好 假設你看到一個芭蕾舞 的舞者在舞台上 跳舞 從
55:07 這邊跳到那一邊 你有沒有 看到芭蕾舞的舞者在跳 有沒有 好 你在看芭蕾舞者
55:13 從左邊跳到右邊的時候 你有沒有 同時也看到那個背景 那個舞台 有沒有 看到
55:20 有 你仰望 天上的雲朵的時候
55:26 你看到的雲 有沒有 同時看到天空 你看到水裡面的魚在遊
55:32 你看到魚的同時 有沒有 同時看到水 是不是 都同時存在
55:38 那你在看電影的時候 你被電影上面 齁 的情節
55:43 給吸引住的時候 你在看電影 螢幕 在不在
55:49 你看到螢幕沒有 有啦 你 怎麼會 沒有看到螢幕 就因為有螢幕 你才可能
55:55 螢幕上的所呈現出來的電影內容嘛 只是說你把注意力放在
56:01 電影的內容上面 你跟著它跑掉 所以那個螢幕 你看到沒有
56:07 看到了 但是你把它忽略掉 這個芭蕾舞的舞者 姿態多美妙 舞姿多漂亮
56:14 你看到沒有 看到了 但是你舞台給忽略掉 這條魚 這尾魚游的多漂亮
56:20 你看到魚的同時 你也看到水耶 但是因為你把注意力 放在魚的身上
56:26 所以你忽略掉 水的存在嘛 你 可不可以 同時既看到魚 又看到水
56:33 你可不可以 同時既看到舞者又看到舞台 你可不可以 既看到電影 又看到螢幕
56:39 博士是這個意思 意識是可以這樣子操作
56:46 這樣懂嗎 它可以同時停留在